yù bàng xiāng zhēng , yú wēng dé lì
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
- 拼音:yù bàng xiāng zhēng , yú wēng dé lì
- 结构:复句式
- 注音: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ㄓㄥ , ㄩˊ ㄨㄥ ㄉㄜˊ ㄌㄧˋ
- 感情:贬义
- 年代:古代
- 热度:常用
- 近义词:两败俱伤 渔人得利 从中渔利
- 反义词: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
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
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
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:“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钳其喙。鹬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鹬。’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
用法:复句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例子:在资本主义社会里,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。
正音:“鹬”,读作“yù”,不能读作“jú”;“相”,读作“xiāng”,不能读作“xiàng”。
辨形:“渔”,不能写作“鱼”。
辨析: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和“坐山观虎斗”都有“双方争执不下;结果两败俱伤;让第三者获得好处”的意思;但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;“坐山观虎斗”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。
故事: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,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,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,双方争执不让,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。如果燕赵发生战争,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。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。
[db:空]
《鹬》的解释
鹬 (鷸) yù 鸟,羽毛茶褐色,嘴、脚都很长,趾间无蹼,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、小虫和贝类: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 笔画数:17; 部首:鸟; 笔顺编号:54523253425135451 <h2>详细解释</h2>鹬 鷸 yù 【名】 (形声。从鸟,矞<font color="#008000">(yù)</font>声。本义:水鸟鹬) 同本义<font color="#800080">〖snipe〗</font> 鹬,翠鸟也。知天将雨。<font color="#660000">——</font><font color="#000000">《说文》</font> 知天文者冠鹬。<font color="#660000">——</font><font color="#000000">《礼记》</font> 鹬如鹑,色苍嘴长,在泥涂间鹬鹬《鹬》的更多解释>>>